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已有十年,各類視聽新媒體平臺日益成為全媒體體系建設與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4月12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共創主流輿論新格局——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承辦,邀請來自高校、視聽平臺、主流媒體的重要專家與代表嘉賓出席,圍繞媒體融合發展趨勢、視聽新媒體平臺特性、融媒創新典型案例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資料圖】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面向高質量發展,探索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構筑主流輿論新格局,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思考破題: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與技術的關系,需要認識到技術驅動下的媒體融合,在創造經濟新增長點的同時,也改變著人的消費習慣、文化習慣及思維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強化共同體意識,于國內傳播而言,要錨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于國際傳播而言,要秉持全球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三是健全完善適應全媒體傳播的人才培養及配套體系,依托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注重跨學科、跨文化、跨媒介的能力培養與提升,打造一支有思想、有知識、有素養、有境界的新型傳媒人才隊伍。
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院長、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王曉紅教授重磅發布《共繪美好視聽新生態:新型視聽平臺助力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王曉紅教授指出,視聽新媒體的“可見性”極大地激活了社會的創造力,也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對于構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態來講,僅有“可見性”是不夠的,應該從“可見性”邁向“可及性”,要實現信息服務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與服務需求之間的資源適配性,要在渠道可及、技術可及、內容可及、資源可及的基礎上實現價值可及。《報告》選擇了視頻號作為研究切入點。作為視聽行業的新近入局者,視頻號于2020年1月開始在微信內測,涵蓋了短視頻、中長視頻、直播等多種傳播形態,在社交參與、情感連結與創意生成方面表現突出,具備打通私域和公域的內在優勢,為主流媒體開展融合探索提供了新思路。課題組采取了深度訪談、田野調查、案例分析等方法, 考察視頻號與主流媒體協同合作的新經驗、新機制、新問題。《報告》共包括“‘可及’之困:媒體深度融合的現實問題”“何以可及:新型視聽平臺促進深度融合的ECO機制”“探道‘可及’:助力媒體深度融合的實踐密碼”“共創‘可及’:建設融合新生態的發展策略”四大板塊。王曉紅教授強調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對于新興媒體及其內里機制、規律及其對用戶消費情境的理解與把握。“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美好的融合新生態應該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共同協力,全方位推進高質量信息服務的“可及性”,讓主流價值可感、可觸、可入人心。
融媒發展下半場,從“小融合”走向“大融合”
與會專家教授也就報告觀點內容、媒體融合前沿趨勢、如何平衡內容與流量之爭等內容紛紛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喻國明教授認為,媒體融合下半場,媒體的作用范圍已經從過去對資訊內容的連接、分享、整合,發展到對資訊內容以外進行全要素的連接融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創新與未來媒體實驗平臺主任 喻國明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平臺去爭流量,應當做價值媒介。價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來衡量價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礎之上,對整個的傳播格局來進行規則的框定,為弱勢者賦能,為強勢者立規,為創新者支持,為整個傳播格局的健康發展形成動態的協調者、運維者、平衡者這樣的角色。”
對于視頻號未來的探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彭蘭教授提出了幾點預期:第一,開辟不同于傳統電視新聞和當下流行的輕量化短視頻新聞的第三條道路,這條道路需要探索“重”新聞的表達;第二,利用直播營造新的公共空間,通過直播開設更多大眾的或小眾的劇場,同時通過直播呈現更多的新聞現場。第三,視頻號應該把專業含量高的知識生產和一般的泛知識生產區分開來,激活更多專家學者的力量,知識群體的參與有助于提高視頻號知識生產的“濃度”與“海拔”。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陸地教授對報告中關于“可及”的論述進行了補充。他指出,可及空間,解決的是大與小的問題,傳播應該是在有限的空間里先觸達先可及,可及之后再去向周邊的周邊不斷的延伸;可及渠道,解決的是快與慢的問題,渠道不是越大越好,不是級別越高越好,關鍵是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可及內容,解決的是優與劣的問題,這就需要內容與用戶強關聯,這樣才能形成關注,從而有效解決用戶關切的問題。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 曾祥敏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教授指出,媒體深度融合是一個系統復雜工程,不僅需要從技術突破、內容創新、人才培養等層面進行考慮,更需要探索媒體生態的平衡與建構,向著平臺化、生態化、人本化、社會化發展的媒體持續深度融合,建構全面立體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參與社會現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設。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曉科教授分享了籌建雄安融媒體中心的工作經歷,重點探討數字孿生技術在媒體融合領域中的應用。面對孿生世界和虛擬世界帶來的挑戰,他指出,一是實現化傳媒與公共服務平臺共建共享,建設集約化3D時空數字孿生的技術平臺;二是基于數字孿生基礎平臺管控,實現主流價值觀對孿生媒體的主導。三是賦予融媒孿生媒介特許經營權,主導構建文化產業新生態;四是引領孿生媒介文化傳媒領域創新,取得科技創新先行優勢;五是處理好傳媒業務與社會治理的協同關系和職能邊界的相協調。
一線媒體人分享融媒創新探索
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合作媒體部制片人李偉分享了一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融媒合作案例。央視新聞與微信聯合發起的“全球日出·追光2023”視頻號直播活動吸引了數千萬用戶觀看。今年年初,央視新聞聯合微信發起“全球日出·追光2023”視頻號直播活動,通過門票分享、朋友圈曬圖、紅包預熱等方式,吸引用戶踴躍互動。在一系列絕美日出、地標打卡、暖心故事等內容的加持下,直播收獲了數千萬人觀看。“只有媒體和平臺各自拿出最優勢的資源互惠互利,才是媒體高質量發展的開端,才能實現媒體深層次融合的目標。”李偉表示。人民日報在視頻號上發布的“溫情故事”經常產生“爆款”。外界往往對人民日報新媒體在重大事件上的新聞報道和視頻內容記憶猶新,其實小而美的暖心溫情故事也經常產生“爆款”。人民日報視頻號運營負責人劉杰結合一年多的視頻號運營心得,總結道:“細微之處的感動能夠獲得大量關注,令人感動的瞬間也能激發用戶的共情。”
新京報的融媒實踐同樣豐富多彩。新京報社團委書記、平臺運營部總監賈一鳴表示,視頻號“社交+興趣”的推薦機制,利好媒體優質內容傳播,利于IP化探索和布局。“有些不錯的記者,我們希望他自己能有一個單獨的欄目,未來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